云南大学于1985率先在中国开出人类生态学课程。2001年编写出版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人类生态学》,2009年“人类生态学”成为国家及精品建设课程,2014获全国“精品通选课”称号,2017年拍摄制作成《人类与生态文明》慕课,2018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本课程以人类起源、进化和发展为轴心,以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为主线,以人类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为切入点,从人的生物生态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两个层面,把人类种群和社会及其生存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全面论述了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从理论上阐述了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系统介绍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课程具体介绍了生物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形成;人类形成、发展的环境基础;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制形态;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由于环境的多样,人类文化也是多样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环境资源对种群增长有限制作用,环境人口容量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课程还阐述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其成因,延续文明的生态学机制。并讨论了文明和生态文明与环境、生态文明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强调人类不是生物学成功的物种,而是文化成功的生物。人类活动和发展必定会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必定会影响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完整的基础上的,地球上每种生物在维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贡献,一切物种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权力,人类的发展只有在其他生物也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持续。人类对生态环境、对大自然中所有生物应有敬重感和感激心,有责任感和同情心。人是大自然家庭中的特殊成员,为了地球生命的共同家园,人类应该在维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建立关爱生命、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掌握生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人类与生态文明》课程共分为9章,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地球、环境与人
第三章 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
第四章 人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
第五章 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文化、文明对地球的影响
第七章 延续文明的生态学机制
第八章 生态文明
第九章 生态文明建设